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近年来,中国积极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因地制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农业发展。中方专家组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平台,分享农业综合经营经验,支持农业生态循环和可持续生产;通过开展合作项目,助力培养当地农业技术力量;为相关国家试验并推广高产新品种,提高当地农业生产能力……中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柬中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
发展香蕉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
清洗、修把、过秤、检验、包装……在柬中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的香蕉包装厂里,20岁的柬埔寨女孩卢莎蒂和工友们干得热火朝天。“来自中国的订单源源不断,我们可忙了!”卢莎蒂笑着说。
柬中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位于柬埔寨桔井省,由中资企业绿洲农业发展(柬埔寨)有限公司(下称柬埔寨绿洲)和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合作建设,是中国农业农村部首批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试点之一。
柬埔寨过去基本没有大规模的香蕉种植产业,也缺少相关配套企业。示范区从中国引进香蕉组培苗厂、育苗厂、有机肥厂、包装厂、中转冷库等产业链配套设施,基本形成香蕉全产业链布局。
2017年,柬埔寨绿洲又制定了适合当地条件的香蕉种植管理标准,并积极协助柬方申请香蕉输华资质。规模化、标准化的香蕉种植管理技术在当地开始推广。2019年5月,柬埔寨香蕉首次直接出口中国,当年出口量达到13万吨,次年超过30万吨。
柬埔寨农林渔业大臣翁沙空多次到示范区考察调研。他表示,示范区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示范区的成功,让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中国市场、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优势,看到了柬埔寨发展香蕉种植业的希望。
目前,柬埔寨获准对华出口的香蕉种植企业已增加到15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几年,我们家不仅买了摩托车、汽车,还建了新房。”卢莎蒂自豪地说:“在桔井省,越来越多当地人学习中国种植技术,实现脱贫致富。这要感谢示范区的带动作用。”
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提高棉花产量 增加出口创汇
看着一包包棉花装上运输车,中国—苏丹农业合作开发区第11村村长沙阿丁脸上满是笑容:“收成不错,看样子我今年能盖新房了!”
苏丹棉花种植历史悠久。但是,由于本地棉种没有经过科学的育种过程,对棉铃虫等抵抗力不强,棉花生产成本高、产量低。2008年,中国对苏丹的新一轮农业技术援助启动,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与山东省农科院联合承担了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在苏丹开展农作物品种和技术试验、良种繁育、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
中方团队认真研究了当地的土壤、日照等地理气候条件,经过几个种植季的探索,研发的棉花品种“中国1号”“中国2号”极大提高了苏丹棉花的抗虫性和棉株的成材率。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为苏丹全国性育种基地,种植面积连续多年占苏丹棉花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200多万亩。
中方提供优质棉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机,苏丹棉农负责种植,中方统一回购,充分保障了当地棉农的收入。“在开展合作种植前,当地棉农收入低、种植积极性低。现在,棉农的年收入翻了几番,大家的干劲儿可足了!” 苏丹拉哈德灌区总经理阿卜杜拉·宰穆说。
得益于良种推广,苏丹棉花年均产量明显提高,出口创汇金额不断增加。苏丹农业部前代理部长巴比克·奥斯曼说:“农业在苏丹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46%。与中国朋友通力合作,苏丹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将为苏丹经济复苏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极大助力。”
哥中农业合作项目:
改良果蔬品种 打造农业品牌
细长的辣椒,金黄的甜瓜,翠绿的水果黄瓜,挂在藤蔓上的樱桃番茄……在哥斯达黎加瓜纳卡斯特省的农业示范园区,中方专家正向当地农户介绍中国果蔬品种:“‘金童’甜瓜亩产高,迷你型水果黄瓜品种‘18号’熟性早、产量高,‘辣美520’辣椒首次引入哥斯达黎加……”
上世纪90年代末,哥斯达黎加的西甜瓜出现持续减产,哥政府决定通过对外合作,开展西甜瓜病害研究并培育抗病新品种。2012年,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江淮园艺)受邀赴哥合作。经与当地专家交流,中方科研团队对症下药,快速选育出“江淮蜜一号”和“红运”甜瓜品种,并试种成功,较当地品种增产20%—30%。
收成提升后,当地种植户纷纷表示希望试种中国果蔬。江淮园艺总经理王雯雯告诉记者,广西甜瓜和樱桃番茄等品种很受欢迎,不少种植户还将新品种和学到的新技术介绍给其他农户。
中方还积极同当地科研机构、农户分享农业发展经验和高科技成果。2019年,江淮园艺与哥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共同成立中拉农业科技联合研究中心。哥斯达黎加外贸部副部长萨拉斯表示:“中心将激发哥斯达黎加农业发展的巨大潜能,提升地区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完善产业链,助力打造哥斯达黎加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哥中农业合作项目树立了典范,值得肯定和推广,对哥方乃至拉美地区农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哥斯达黎加农牧部长阿尔瓦拉多表示,期待更多中国优质产品和高新技术在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