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茶中“茅台”——宜红“冷后浑”真相 !
鲁网8月15日讯 国酒国茶一家亲,一点没错!1915年,茅台酒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无独有偶,宜红茶也摘得了金奖。
林林总总的茶余饭后谈资,国茶“冷后浑”便是其中之一。它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经典,也是一个受爱茶者热捧“鲜料”。曾经有很多人为了“冷后浑是否就是宜红茶的专属特征?”而争论不休……
真相究竟是什么?它的背后还有哪些经典故事?一起来了解百年品牌“宜红”! 宜昌,北纬30°,武陵山脉与大巴山脉拱卫南北,山峰层叠绵延,终年云雾环绕,气候,土壤,日照、降雨等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一千多年前,已是著名茶叶产区。
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赞叹:“山南以峡州上”。(意思是峡州产区的茶叶最为上乘!)这也恰恰证实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真理!
180多年前,广东商人来到宜昌,见茶树遍山,茶芽青嫩,正是制作优质红茶的上好原料,于是就地开设茶庄,拉开了鄂西红茶百年兴盛的序幕。
1850年,俄商开始在汉口购茶,汉口开始单独出口,大量宜红茶被全国各地的商人从宜昌运至汉口,而后转运至广州出口。 到了1861年,汉口被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由于其在宜昌集散、加工、出口,故取名“宜昌红茶”,宜红茶因此而得名。
随后,宜红茶迅速从英国转售至西欧,美商、德商也时有购买,洋人称其为“高品”,宜昌也一跃成为鄂西著名的红茶市场。清光绪二年(1876年),《烟台条约》将宜昌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茶出口量猛增。据《湖北茶业贸易志》记载,1886年前后,宜红茶每年的输出量都在214.5万担左右,占全国红茶出口总额的80%。1915年,宜红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由于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加之160余年的品牌历史,宜红工夫茶被称为中国三大红茶之一。
说到中国三大红茶之一的宜红茶,不得不说她独特珍贵的“冷后浑”品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神奇变化出现呢?
所谓“冷后浑”,通俗来讲,就是红茶冲泡后,茶汤热时清澈,冷后变混浊,混浊时析出的沉淀物是一种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物质。这种“冷后浑”现象,正宗优质的宜红茶冲泡后显现。
冷后浑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红茶的制作工艺中“萎凋”和“揉捻”环节。鲜茶叶先经过萎凋,失去了部分水分;进入揉捻环节后,茶叶外表被破坏,加快了茶叶含有的茶多酚与多酚氧化酶的氧化能力,产生了茶黄素,茶黄素继续氧化,又产生了一种茶红素。
氧化发酵所产生的茶黄素是形成红茶黄而亮的物质,而这茶红素是形成红茶红汤红叶的主要物质, 两种“素”不仅在颜色上是主要成分,在味道上也是。茶黄素会影响红茶的鲜度,茶红素会影响茶叶的浓度。
冷后浑还有另一个专业的学名,叫“茶乳酪”。简言之,红茶中含有的茶黄素、茶红素、咖啡碱,在低温环境下会缔结在一起形成难以溶解的物质。温度升高时便会溶解,变成游离状态。
凭借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的过硬品质,宜红茶已成为中国在国际市场的文化名片和享誉世界的百年品牌。产品远销欧美、亚洲、澳洲,为德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等众多国家和地区。
如此高品质的宜红茶,也是对“高山云雾出好茶”生动的诠释!(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