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食品频道 > 人物 > 正文

山东东阿阿胶:非物质文化遗产破解“失传魔咒”

2021-02-05 12:05:00 来源:中新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三千年来,世世代代的东阿阿胶的制作技艺传承人一直都按照老祖宗传授的办法,在这三口大锅中熬胶,但是,由于技艺保密,产量低下。如今,东阿阿胶已经不再坚守作坊生产方式,转而使用自动化生产线,对老祖宗传授的技艺中科学标准和数据进行量化管理,促进了这一门制作技艺的遗产发扬光大,造福人民。

  口耳相传、师徒相授、墨守成规的众多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大多遭遇找不到徒弟、解释不清原理、无人喝彩的共同困境,濒临失传,这被业界称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失传魔咒”。

  然而在山东西部一个偏远小县城,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顺应工业化革命、信息化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潮流,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主导的两次颠覆性创新,使千年固守作坊及口耳相传的阿胶制作技艺大放异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认为,其中根本原因在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则生,守旧则亡。

  在国家胶类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6日的揭牌仪式上,中新网记者专访了忙碌中的秦玉峰。

  “正因为阿胶技艺传承人一直以来坚持集体创新,阿胶技艺这种传承三千年的中华国宝才得以传承至今,发扬光大。”秦玉峰介绍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阿胶技艺的传承人打破成规,大胆推动了作为国宝的传统中医药传统技艺的工业化革命。以蒸球化皮机为代表的一系列促进传统技艺机械化的技术发明和应用,让三千年中国传统制胶技艺实现了革命性突破,秦玉峰接过阿胶技艺的接力棒后,促进阿胶生产自动化,并最终在2013年实现了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全程智能化,以秦玉峰为代表的当代传承人,在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大胆集体创新,实现了阿胶技艺传承史上第一次颠覆性创新:工业化革命。

  这次工业化革命直接导致了阿胶摆脱数千年的作坊生产模式进入工业化量产,让以往仅供皇家、贵族和达官富人专享的补血奢侈品,得以被广大平民百姓分享。工业化量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反过来资助和滋养了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当代传承人趁机走出国门,扩展视野,拓展思路,墨守千年的成规得以进一步打破,让传承人有了在国际化和新技术时代背景下思考阿胶技艺未来命运的紧迫感。

  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阿胶在内的中国众多国宝级传统中医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进入欧美市场时,中医药频频遭遇西方发达国家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兽药残留超标等技术壁垒,有些国家明令禁止进口中国中医药。

  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来自德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现代化医药研发机构涌入中国,瞄准中国国宝级的中医药遗产,加速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解码中医药核心密码,解析和萃取名贵中医药遗产中的有效成分,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研发并开始大量生产“汉方”药品投入国际市场,有的甚至开始大量收购、种植名贵中药材,试图垄断譬如人参、鹿茸等原来主要产自中国的贵重中药材货源。

  秦玉峰对这种趋势背后隐藏的危机非常警惕和忧心。秦玉峰告诉记者,为防止阿胶技艺遭遇现代困境,他和他的团队数年前已经开始了阿胶技艺传承史上第二次颠覆性创新:生物工程技术革命。

  被秦玉峰正式收徒,一位立志毕生为阿胶事业奉献智慧的阿胶技艺新一代传承人周祥山走入了中新网记者的视野。这位略显清瘦的年轻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教授,正在秦玉峰的指挥下主导着被称为“小分子阿胶”的划时代变革。

  按照周祥山一板一眼的表述,由中国当代顶尖级生物工程科学家和中医药研究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首次运用现代生物工程科学及现代药理学解密了阿胶补血功效的医药学原理,成功揭示出传承千年的传统阿胶技艺中每一关键经验中蕴含的科学指标,成功总结出有效分离和剔除阿胶中残存重金属、农药、兽药等有害残留物的技术手段,首次研究出阿胶补血效益为传统阿胶3.5倍的“小分子阿胶”。复方阿胶浆的疗效经中国权威医疗机构通过1万多例现代规范临床实验数据得以证实。

  在7月6日国家胶类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揭牌后,秦玉峰特意安排来访的媒体记者参观即将竣工的东阿阿胶生物科技产业园,投资15亿元占地16万平方米的东阿阿胶生物科技产业园中,8个现代化阿胶及系列产品生产厂房和一个现代化物流中心宏伟、现代感强烈,让在场记者非常震撼。

  向记者描绘阿胶发展美好未来的秦玉峰眉头舒展:“以创新为核心的两次颠覆性革命,让中国整个阿胶行业找到了通向未来宽广的道路,相信这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更多优秀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困境,面向未来具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张佳伟
新闻关键词:传承秦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