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食品频道 > 特色 > 正文

专家报告解读:第八届新型有机氮源应用与发展趋势研讨会

2023-05-12 17:11:2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IMG_256

  鲁网5月12日讯 4月20日-22日,第八届新型有机氮源应用与发展趋势研讨会在湖北宜昌召开,来自全国发酵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320余人参会。

  围绕“多元复合、精准设计”会议主题,陶勇、覃先武、许平、孙媛霞、储炬、陈少欣、刘延峰、于波、黄玉红、王腾飞、崔树茂、王泽建、赵述淼、伍业旭、邱永隽、何桥宁、李检秀、田锋等行业资深专家及代表先后在大会主论坛和培养基优化、合成生物学两个分论坛作专题报告,分享了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应用案例和相关细分领域的发展前景。

IMG_257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陶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陶勇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含氮精细化学品的绿色生物制造》,通过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和构建实现不同精细化学品的绿色生物制造的途径。利用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系统地建立了化学品合成所需关键前体的高效供应底盘,利用这些底盘搭载氮利用模块和辅因子循环模块,实现了含氮精细化学品的高效生物合成。此外,通过微生物细胞工厂设计,还可实现将化学合成的含氮化合物通过生物转化为手性含氮化学品。利用微生物高效合成各种含氮精细化学品,在食品、医药、饲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IMG_258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覃先武 总工程师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覃先武总工程师的报告题目是《合成生物学背景下有机氮源的发展趋势与战略》,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快速拓展了生物产业体系。合成生物学呈现了代谢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代谢流量优化从静态到动态的技术发展趋势。在以合成生物学为基础的底盘细胞构建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报告对培养基中的重要原料——有机氮源在合成生物学技术大发展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

  基于高通量营养组分检测分析技术、蛋白可控酶解技术、大数据驱动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多元复合有机氮源开发策略与技术路线,通过对微生物发酵及细胞培养过程中营养动态需求的理性认知和数据分析,从而实现发酵过程营养需求的动态供给。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高通量检测分析技术平台、发酵营养元开发研究平台、微生物和细胞高通量应用技术平台以及生产与制造平台的建设布局情况,分享了基于安琪应用技术开发平台、用户数据共享的有机氮源产品开发技术路线。报告内容为合成生物学背景下,工业发酵项目产业化面临的技术、工程、经济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IMG_259

  上海交通大学 许平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许平的报告题目是《小分子化合物微生物分解代谢机制和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中存在大量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分解代谢这些污染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价值。例如,葡萄糖通过经典的生物学三羧酸(TCA)循环分解代谢产生的2-羟基酸如乳酸、苹果酸、戊二酸(三碳、四碳、五碳羟基酸)等的进一步代谢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也被科学家重视,在生物学、医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者在前期的基础和应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环境中的含硫、含氮、和含氧有机杂环为模式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的微生物分解代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利用假单胞菌作为摸索生物,也探索了微生物分解代谢小分子化合物乳酸和戊二酸等的分子机制。报告内容对环境中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法处理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IMG_260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孙媛霞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业酶国家工程中心孙媛霞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未来食品生物制造关键技术》,通过糖、蛋白质等资源供给新模式,构建食品生物合成技术及农业产品的工业绿色制造路线,支撑我国未来食品车间化制造发展,有望摆脱土地、化肥、农药的依赖,可显著降低碳排放。

  首先,开发高性能的生产工业菌种及酶制剂,利用生物质、二氧化碳等廉价原料,高效合成转化糖、蛋白等人类生存必需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以健康、安全、绿色为导向,开发低GI、低卡路里的功能性稀少糖。这类糖具有调节血糖、脂代谢等有益人体健康的生理功能,已经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通过建立稀少糖生物制造技术,利用基因挖掘、蛋白定向进化技术,从基因、蛋白分子、菌种细胞等不同层面开展研究,构建安全、高效食品级的生产微生物细胞工厂,解决生物制造的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其低成本的生物合成。报告内容对未来食品生物制造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方法。(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李 颖
新闻关键词:发酵行业